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化学”时代到如今对天然的追求,仅仅过去了30年。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探索绿色美容(Green Beauty)的崛起故事,它最终发展成为清洁美容(Clean Beauty),其诞生源于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日益加剧的危机。20世纪见证了化妆品的工业化。科学(物理、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等)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皮肤,创造出更有效的活性分子,并证明它们对表皮的功效。即使它有时会让消费者感到惊讶或产生疑虑,但正是这种漫长的钟摆摆动,最终将我们引领到如今的清洁美容。
值得一提的是,自七八十年代以来,欧洲和法国在“滑石粉”事件(Talc Morhange)之后,出台了一些全球最为严格的法规。或许有些人还记得这件事,但还是要提醒其他人:1972年,由于操作失误,婴儿滑石粉(Talc Morhange)中强效杀菌剂过量,导致36名婴儿死亡,168名婴儿中毒。
这一事件促成了1975年法国法律和1978年欧洲指令的出台,使欧洲成为化妆品领域监管和规范的先锋。然而,在当时,化学是王道,是进步的象征,而天然则被贬低为“嬉皮士”的代名词。
该品牌花了二十年时间才摆脱“拉扎克和喇叭裤”的形象,21世纪初的“绿色美妆”也开始掀起变革。随后,“清洁”美妆在201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而当前的健康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
90年代:科学、技术与绩效

我们必须回顾90年代的氛围和时尚,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妆品是如何体现它的:那是意大利设计师如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让·保罗·高缇耶(Jean-Paul Gaultier)的鼎盛时期,也是汤姆·福特(Tom Ford)在古驰(Gucci)打造色情时尚的时代。但同时也是日本品牌及其纯粹风格的时代: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çons)。
科技巅峰
- 拥有技术资产
在化妆品领域,基于医学研究的日本高科技品牌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突破:资生堂(提供透明质酸)、植村秀及其卸妆艺术、嘉娜宝等。
他们的精致艺术和日常方案,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多样化,影响了法国化妆品。正如美容医学的起源一样。当时,脂质体(迪奥)、神经酰胺、果酸(AHA)、名字粗俗的活性成分(谁还记得Boswelox?)应运而生,人们开始谈论抗氧化剂。视黄醇在Roc取得了胜利,后者承诺“10分钟年轻10岁!”La Prairie则以反地心引力的价格将鱼子酱作为护肤品的活性成分。
- 以及临床证据的开始
欧洲自 1979 年起就禁止动物试验,但实验室测试(体外、体内)和临床研究(使用仪器测量水合作用、皱纹深度和重建皮肤培养物以评估活性成分的有效性)的兴起。
自然流露,不受框框限制



在法国,一些品牌声称植物与化学品一样有效,并能提供尖端活性成分。娇韵诗、伊夫黎雪、蔻萝兰、欧舒丹和小马赛等品牌就是如此。这些品牌在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等注重天然产品的文化国家也越来越成功。其他英国和美国品牌也以自然为品牌形象,例如美体小铺 (The Body Shop)、悦木之源 (Origins) 等。
但植物成分远非100%天然。对于一些更纯粹的人来说,这种趋势类似于“漂绿”。
21世纪欧洲的转折点和有机农业的影响
自然将在21世纪初以两件大事,以一种既响亮又出乎意料的方式取得突破。
2002 年 Cosmebio 宪章的诞生
正是为了回应他们所谴责的“漂绿”行为,十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是法国有机产品先驱的实验室(包括Sanoflore、Phyt's和Melvita)发布了他们的有机宪章,这是第一份规范和相关的有机标签,引起了轰动。尽管德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一个天然化妆品生产商协会(BDIH),但没有哪个协会的规范如此精确。Cosmebio规定了成品中天然和有机成分的强制性百分比,并禁止使用某些物质:防腐剂、着色剂和化学香料等。这些先驱者正在引起轰动,并提高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意识。
从那时起,有机产品虽然仍属于小众市场,但正在逐渐走出困境。品牌数量不断增加,并寻找新的分销渠道:像Mademoiselle Bio或Naturalia这样的专业渠道,或是在大众零售店设立专柜。如此之多,以至于一些品牌被大型集团收购:Sanoflore于2006年被欧莱雅收购,Melvita于2008年被欧舒丹收购。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2005 年关于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特使特别计划
2005 年 3 月 3 日,《特使》杂志在法国电视二台播出了一则重磅报道。该报道毫无保留地重复了雷丁大学的 Philipa Darbre 于 2004 年 1 月在《应用毒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的结论是将苯甲酸酯、除臭剂与乳腺癌联系起来(该研究随后遭到否认并引发争议)。报道将某些法国产品作为对比对象,并与德国的有机产品,甚至与当时并不完全天然但不含苯甲酸酯的品牌进行了对比。随着第一批社交网络的兴起,博客和论坛上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女人们扔掉了她们的整个浴室柜,其他人则把这些产品带回商店,轰然倒在柜台上。 苯甲酸酯受到了谴责。
一个月后,绿色和平组织发布了首份关于化妆品毒素的报告,其中指控了多种化学物质,尤其针对化妆品行业,而该行业此前已被认定为“非必需”。随后,硅酮、邻苯二甲酸酯、苯氧乙醇等成分引发了争议。需要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所有这些成分均已获得欧洲法规的授权,并被认定为对人体健康无害。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绿色清洁美容的起源

这些争议由有机企业、消费者协会及其媒体机构煽动,媒体或多或少都对此有所了解并进行了转载。这一现象将撼动传统化妆品行业。一些敏捷且投机取巧的品牌正积极介入,迅速调整配方(有时一开始会遇到一些小问题),或顺应“无、无、无”的潮流。大型集团的反应时间更长,因为安全地放弃使用了30多年的防腐剂并非易事。臭名昭著的MIT(甲基异噻唑啉酮)曾一度确保了防腐剂的替代,而MIT会导致过敏反应和刺激,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消费者的压力下,寻求不同配方的愿望正在兴起,但进展缓慢。由于研发新成分需要数年时间,替代原材料短缺。有机化妆品仍然缺乏感官吸引力。绿色化妆品正在兴起,并似乎在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品牌(欧舒丹、欧树)将植物成分推向了风口浪尖,取得了成功。
至于清洁,它仍然相当简朴,并坚持极简主义的配方。例如,我们可以列举无菌化妆品,它可以完全去除防腐剂,但仅适用于敏感肌肤。此外,虽然一些团体自成立以来就将公平贸易和团结贸易融入其价值观,但大多数团体仍专注于“清洁”成分。
2010年:美国起义
再一次,美国女性摆脱了传统的品牌和习惯,这场运动才几乎走向了全球。
几乎不存在监管
美国是一个反对监管的联邦制国家,几乎没有完善的监管框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仅禁止 9 种化妆品成分,而法国和欧洲则禁止 1383 种。此前已提交了六个化妆品法案项目,但均未获通过。正是为了应对这种监管缺失,并对抗行业巨头,“有机”潮流才应运而生,随后,“清洁”运动也应运而生,该运动始于 21 世纪,并于 2010 年真正起步。
健康生活浪潮



与此同时,一场全球性运动在2010年代兴起。美国女性从模范职业女性转变为排毒女王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我们健康饮食,健康生活,健康对待自己,追求健康的护肤。这种极致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们创立了瑜伽服、排毒果汁、 食品补充剂以及“货架上找不到的化妆品”等品牌。因此,继21世纪初由医生(例如布兰特医生、穆拉德医生和佩里康医生)创立的高效品牌Doctor Brands取得成功之后,一些独立、富有创意、数字原生的独立品牌也纷纷崛起,这些品牌也致力于打造透明、有机或纯素的生活方式。这些“麻烦制造者”通过回旋镖效应传入欧洲,这也解释了Tata Harper、Glossier和Drunk Elephant等品牌的狂热。
迈向清洁美丽,融入企业社会责任
毋庸置疑,品牌并非仅仅凭借坚定的信念就能变得有道德。清洁理念的普及需要来自多方的压力。
企业社会责任义务
尤其是在法国, 企业社会责任 (CSR)报告义务由 2001 年《新经济法规法》(NRE) 第 116 条确立。该义务最初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但 2011 年《格勒内尔法 2》对其进行了大幅扩展。相关公司必须在年度报告中列明其在社会、社会和环境问题方面采取的行动和方向。显然,要想在年度财务报告中附上这样的附录,您必须真正采取了行动。事实上,CSR 影响着“雇主品牌”和公司形象。
消费者和候选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参与者
过去十年来,人们 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不断增强。所有来自顶级商学院(包括商学院、工程学院等)的求职者,在面试时都会询问公司的承诺和价值观,并将其作为筛选标准之一。为了吸引优秀的年轻毕业生,包括化妆品公司在内的企业必须保持吸引力,从而树立榜样。
至于消费者,他们越来越了解情况,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谨慎,他们不仅关注产品的成分,也关注新的标准:道德、公平、包容、生态、动物保护,以及由此产生的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责任。他们愿意做出新的权衡,放弃甚至抵制那些没有致力于这些新的良性路径的大型品牌。而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健康危机正在加速并放大这些诉求。欧莱雅、伊夫·黎雪、联合利华和资生堂等大型集团如今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清洁革命正在进行中。
当前对清洁美容的需求不应被视为对科学甚至化学的拒绝,而应被视为促进天然产品更高透明度和更专业化的一种方式。与标榜有机的品牌不同,清洁美容品牌可以将天然产品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这一趋势也延伸到整体、整合的美容领域,将常规产品和非常规产品(外用产品和膳食补充剂)相结合。
清洁美容的未来之路如何?在探索植物世界之后,海洋生物技术很可能会带来新的创新活性成分。迈向蓝色之美?